【精选】说课稿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并熟悉泥人的基本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2、过程与方法:熟悉并掌握捏泥的基本技法:团、压、揉和搓,并能运用夸张、简练的基本造型方法捏一个印象最深刻的生动的小泥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泥塑造型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欣赏以惠山泥人为代表的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愿望。同时让学生体验泥工制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捏泥人技法的掌握与技巧的灵活运用。
2、难点:启发学生想象,捏出形态各异的泥人。
教学准备
1、教具: 泥土、泥工范例、录象、音乐:图片资料
2、学具: 泥土、彩色垫板、铅笔、直尺等小工具
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竞赛、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进行“奥运冠军知多少”知识竞赛。
2、模仿奥运冠军,学生尝试表演各种人物的动态造型:跑、跳、仰、蹲、走及人物的各种神态。
3、学生探究: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一刻?
4、引出课题出示课题:《生动的小泥人》
(二)感知体验、教授新课
1、教师出示一块泥团,请几位学生上讲台摸一摸泥团,说一说感受,让学生直观感受泥块。
2、教师出示一个泥人,提出问题:一块泥团怎样才能变成一个有趣生动的泥人?
3、小组探究:泥工制作的基本方法。
(1)分组讨论:泥团如何变成一个小泥人?
(2)学生小组探究得出结论:用团、揉、搓、捏、压、挖等方法可以做成一个小泥人。
(3)出示多种简单立体造型的泥团,如圆柱体、球体、圆锥体及组合形体,请学生学着用多种方法尝试做一做,看谁做的立体造型多。
(4)学生交流并展示。
4、欣赏民间泥人作品。(课件简介惠山泥人大阿福和手捏戏文引导学生讨论民间艺人制作泥人的方法)
(1)小组探究:怎么样的小泥人才是传神可爱的?
(2)师生交流:动态夸张,体形饱满,表情有趣等等。
(3)教师归纳小结:一个传神可爱的小泥人不但要有夸张、饱满的体态,还要有丰富有趣的表情。工艺过程分为打泥、搓坯、成形、打底、画花五个步骤。打泥的目的是使泥土均匀、柔软。泥打好之后,就该捏制成形了。捏好的小泥人经过两、三天的晾晒就可以上底色了。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视
1、组织同学将自己或同学当成模特,进行创作。
2、作业要求:动态夸张、体形饱满、表情有趣。
3、学生进行创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四)作业展示、评价交流
1、组织学生进行“泥人作品”展。
2、学生介绍自己创作的泥人作品。
3、教师表扬有创意的作品,总结特点。
(五)欣赏、彩绘
1、欣赏课件
2、演示
A、刷白底
B、勾墨
C、上色
(六)学生彩绘,完成作品
(七)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在《生动的小泥人》这一课中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合作效果比老师规定的要好得多。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可以有效的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学生是学习的
主人,学生的自评、互评及对美术教师做出的评价都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更多的看到别人的长处,策略的提出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品质的绝好机会。特别是美术具有非语意性,不同的评价更会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说课稿 篇2一、悟透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8至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二、把握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精选教法。
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教师首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唤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出示各申办城市
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针对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引发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尔后通过直观演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四、体现主体、暗授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五、整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探究、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实践应用的学习思路。首先创设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情景,生提出问题:“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在学生尝试练习后发现:个位上6减8不够减,而学生前面所学的笔算减法都是够减的,这就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再进行恰当的讲解和演示从而使学生掌握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
六、巧设程序、环环相扣。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此,教师先播放 ……此处隐藏1135个字……否愿意继续,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肯定和鼓励。问题层层深入,适合程度不同的学生,能者多答,困者少答,各有收获。最关键的是教师在有效引导中,成就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当然任何一节课教师都无法预设所有的问题和答案。实际课堂中,随着师生之间思维的发展,往往很多问题是随时生成的,而无论怎样,上述原则都适合。
五、说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三课时,每课时一个故事。
第一课时:负荆请罪1、导入,说明本故事的现实意义,从而说明作此学习内容调整的原因。
2、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3、提问:⑴廉颇为什么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起因)⑵你认为蔺相如主要凭什么化解了两人之间得仇怨?(性格特征)⑶廉颇有哪些优点?(性格特征)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读这则故事的感悟?
⑸练习,完成《夺分王》88页第二题。
说课稿 篇4一、说教材
1、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角的认识》。
2、地位: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3、重点和难点
在以课程标准为本,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在考虑到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具体情况,我觉得本堂课的重点:掌握角的概念,所以她将角的正确表象及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作为本课时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4、说学生
思维能力:低段的学生(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以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过渡
注意:低段的学生主要是一无意注意为主
学习动机:直接动机为主
认知水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滚动逻辑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数学思考:警力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考。
3解决问题:能大胆地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会评价。
4情感与态度: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说教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为主,让他们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四个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供材料、概括归纳、辨别延伸、及小结反思。
(一)情境导入:
老师有一个礼物(大红五角星),准备送给今天最表现好的同学,谁能表现的最好呢?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奖品呢?(老师放在一个盒子里,请学生上来摸一摸),等学生摸了之后肯定能够得出是五角星,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且说一说你为什么叫它是五角星呢?学生会回答有五个角。老师边摸角边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的认识的———角。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例如小红花、火炬、五角星等等)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大大的五角星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
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课件出示教学图街景图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角,请你找一找这副图中有哪写角呢(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也可以让刚才摸过五角星的学生说一说感觉),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折一折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圆纸片)做出一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做角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折、画等等),让每位学生亲自摸一摸,感受角是如何的,(顶点是尖尖的,两条边是直直的,面是平平滑滑的),这样经历可以让学生的脑海中对角的认识会有更加深刻。
课件出示练一练进行“判断”练习和“找角”练习,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
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四)、辨别外延
课件出示提出问题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问题并得出结论,带着这两个问题思考:1、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老师可以叫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小组的结论和想法,归纳得出(首先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其次是不能一眼看出的,利用重叠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学生在比较角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如(做一做)制作活动角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角的大小和它的两边有关,两边张得越大,角也就是越大。与它的两边无关。
课件出示接着可以做一做相关的题目,1判断下面角,哪个更大;2说出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五)、小结
总结今天学习的知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