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说课稿

时间:2024-10-19 00:35:12
山中访友说课稿

山中访友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山中访友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山中访友说课稿1

一、说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是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构思新奇:

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主要以第二人称叙述,读来倍感亲切。

想象丰富:如山泉是“姐姐”、溪流成了“妹妹”、悬崖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爷爷”……从每一位“朋友”的身上作者都得到了启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字里行间,我们的思绪也在跟着作者的想象在飞扬,透过语言文字,好像看到了那充满诗意的画面,进入了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执教的班级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总体一般,知识的接受能力还可以,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去认真阅读文本,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教师起到统观全局的作用,在遇到重点、难点时着重强调,其它地方点到即可,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指导学生用美好的情感去阅读美丽的语言。

另外,在由文本中“想象”的特点拓展延伸到课外所学的古诗时,学生思考起来可能会觉得吃力,这时,教师可用学生最近知识储备中的古诗为例加以引导,作为学生思想飞跃的跳板,进而让思想的火花穿越时空,感知想象的魅力所在!

三、教学目标:

本文教学定位在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进而去品味语言,达到陶治学生心灵的目的,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这也是“生命教育”指导思想中的一部分:“引导学生热爱生命与自然”。

1、积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用心去感悟我们的周围,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因此我首先采用示范朗读法,两位学生示范朗读的同时也在培养听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

其次,抓关键字词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感受作者的心境,好的语段在品的同时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逐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者,进行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前准备:

1、 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生字词。

2、制作与文本贴合紧密的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寒假刚刚过去,请问大家在寒假你都做了什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春节必不可少要去探访亲朋好友,这是“访友”的基本意思,而本文的朋友到底是谁,只有读了课文才知道。

二、教学过程

第一步:

检查预习,疏通生字词

字词就像是建设高楼的基石,语文学习中,字词的学习很重要,积累好的词语、短语对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步:初读课文,理清信息,感知作品内容:

① 找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②“我”的朋友是谁?(用一句话概括)

“我”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访友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也可以检查学生在听读和圈画时是否认真,是两个很简单的问题,也算是课堂热身。

③访问了哪些朋友?分别用一个词语评价这些“朋友”的个性。(用形容词,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直接引用,没有的自己根据文意概括)

在回答的同时,让学生思考如“山泉姐姐”“悬崖爷爷”,为什么把它们比作“姐姐”和“爷爷”?以此引出比喻的特点:相似性。

第三步:细读文本,品析语言,走进作者的心灵

(一)自由选择你喜欢的语段,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说一说,刚才在读课文的时候,哪一幅画面你最钟情?或者哪位朋友你最喜欢?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从表现手法,关键字词上去分析)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

第3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这一段,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成第三人称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文中描写古桥那一段,采用的是第二人称,作者构思巧妙,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作者想象的奇特之处还在于:人在观察景物时,常用的想象是我是旁观者,而在文中的我却是想象的参与者。说明作者已经在思想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这个地方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文本串联起来,触类旁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里我举的例子是学生刚刚学过的每周一诗《小池》,学生的记忆比较深刻,可以有话说,另外,我再补充一个庄子的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物我相融”的意境。

第4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的视角独特新颖,而且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教学方法是让学生从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

(二)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神秘的“山中王国”,作者进山明明是看风景,为什么说成是“山中访友”?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的景物当成是自己的朋友?(小组讨论)这个问题的设置其实是回到主题,再次强调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大家明白大自然和我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该用一颗真挚的心去呵 ……此处隐藏25643个字……,能跟我们交流,让她们也成为我们的朋友。我将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汇报自己的类似感受。

(四)小结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课堂小结的设计上打算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的小结形式,即由学生自己分组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再安排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小组间互评以及互相补充遗漏之处,我将在最后给予整体评价。

(五)布置作业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同时基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将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观察生活中的一处自然景色或一个自然事物,比如云、河、江、草坪、森林等,运用这节课所学到的几种主要的表达感情的方法,可以任选其中一种表达方式来写或者几种任意组合均可,写成100字左右的一个片段。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美好感情,同时也能练习几种写作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作用。

六、说板书

为了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把握本节课的内容,突破难点,我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山中访友

山中访友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新奇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2)、与文本有效对话,感受作者的心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表达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

3)、陶冶学生热爱自然之美、热爱生活之美的心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听——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显示课文标题。提出问题:大家喜欢上语文课吗?

让学生首先增加自己对语文的喜欢的意念。接着问学生是否喜欢语文老师,联系到实际,引到“友”上面来,把“友”区分为人与物两方面,过渡到课题“山中访友”上,让学生猜测课题中的“友”可能是什么友。然后带着这个疑问欣赏美景,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读。自读时思考:依次找出文中的朋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朗读课文,可以做到“各取所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深挖课文,灵活表达

让学生在选读的基础上,采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某一朋友的喜爱之情,既尊重学生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艺与其他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表演中还提高了理解和口语表达水平,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四)比赛: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测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为学生搭起一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的个性与特色。

(五)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我从—身上学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引导学生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要始终保持一种好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在大自然中发现和感受美,并将这些美的心得与感受记录下来。以后交流,便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山中访友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