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及经典语句和格言
3、理清本文的结构,理解本文的主题
4、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对课文中“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1、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
2、演讲与口语特色的体会
【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预习学案。(内容见“教学过程”中“自学学案”)
学生准备:1、课前阅读课文完成“自学学案”
2、查阅资料搜集与作者相关的信息、资料。(可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特色分析】
此设计有三大特点:
1.重视学法的指导。如课前有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对照学案,自己预习课文,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更是以小组的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养成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以展示的平台。教师适时地给以“导”和“点”的作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重视问题设计,形成文体意识。
以议论文三要素为出发点,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文体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从而站在议论文问题的高度把握全文,每个问题都有明确的解决思路和具体方法,从而达到以点带面、学以致用的阅读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1922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所作的演讲。读过课文的同学想必一定能感受到大师的博学、幽默与平易吧,同时也一定会为他的演讲所折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语言通俗严密。让我们一起走近大师,与大师对话吧。
自学学案部分:(此部分由学生课前预习完成!)
一、 问题导学:
1、 走近梁启超(查阅资料,把你知道的有关作者的知识写在下面)。
2、找出文中生字,通过查字典,能说出生字的音形,找出文中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查出意思,背给同学听。
3、 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语中的经典词句,结合文下注释,弄懂它们的意思。
4、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论点是什么?
5、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6、本文在论证论点时,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7、讨论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段):
第二部分(第 段):
第三部分(第 段):
二、 预习检测:(一)填空:
1、《敬业与乐业》选自《 》,作者( ) ,中国近代 ( )派代表人物,与其师 ( )一起领导了著名的“( )。
2、这是一篇( ),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 》和道家经典《 》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 )的论点,围绕论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接下来,分别谈论了( )、( )、( )的重要性;最后,又用( )和( )总结全文旨意。
(二)、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旁骛( ) 拣择( ) 衔着( ) 承蜩 ( ) 佝偻( ) 亵渎( ) 强聒不舍( ) 粘蝉( )
(三)、解释下列词语
①断章取义: ②不二法门: ③安居乐业: ④强聒不舍:
课堂教学部分:
一、学案自学部分展示:(检查预习,分组交流)
1、分组互查、质疑、交流。
2、全班质疑、交流,投影展示部分优秀学案。
3、教师点拨。
二、研读学习,理解内容:(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1、作者是怎样论述“有业”的必要性的?(阅读2----5段)
2、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作者是怎样论述的?(阅读6----7段)
3、怎样理解“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作者认为苦乐的关键在于什么?(阅读第8段)
4、“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三、品味语言,感悟特色:
1、从讲演词的角度分析下面两段话,你认为哪一段表达效果更好些?为什么?
A 、这件事分明不能不作,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意做又不能逃过。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是专门替自己开玩笑。
B 、这件事分明不能不作,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意做又不能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替自己开玩笑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谈理由,并体会本文的演讲和口语特色。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课文论述为什么要敬业时,举大总统和拉黄包车这两件事论证;论述怎样做到敬业时,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设一个共和国、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这样以两种差距悬殊的职业作比,对比鲜明,说服力强。试仿照这种举例论证的方法,为课文第三、第四段再写一组类似的论据。
2、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学生该如何“敬业与乐业”?
(1) 要求学生当堂写150字左右的演讲稿或小议论文。
(2)当堂交流,学生老师进行点评。
五、布置作业,课外训练:(学案内容)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学习“总——分一总”的结构。
2.理解文章中心论点,学会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中心论点及结构安排。
教学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从文章结构人手,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议论文的方法,理解本文举例论证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同学们,我们做学生的总希望自己学习最好,事实上,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希望做到最好。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梁启超先生 ……此处隐藏26213个字……聊的,从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
(二)、“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的这一标准衡量,你能从生活也发现一两位这样的“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课件展示】
六、巩固积累
本文引用了大量的名言,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背诵这些名言。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研读,继续探究课文深层内涵。
体会演讲特点。
一、知识回顾
提问积累的名言
1、证明“有业是做人之本”时,引用:
2、证明“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时,引用:
3、证明“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有利,又于人生最为有利”时,引用:
二、研读课文,深入思考
1、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参考第五段、第六段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
明确:文中“业”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所以,“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2、演讲最后,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趣味”,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那么,你认为“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
①是有一份正当的工作;
②对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的把它做好。
③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3、作为中学生,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敬业乐业”的理解?(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三、质疑研讨:
学生针对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者某些句子持不同意见或者不理解的,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班级交流解决。
老师预设:
1、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由。
作者“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的说法值得质疑。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劳作”,“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
2、课后练习四。
设想:教师依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形,组织辩论双方,由班级学习委员担任本场辩论主席,教师作评判点证。辩题:想当元帅的士兵是好士兵安于职守的士兵是好士兵
小结:课文中,作者认为任何职业不分高下,是劝告那些“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的人,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进而体会职业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从现实的个人生活幸福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安身立命(儒家),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佛家)。而拿破仑的名言,则是为了激励人们树立远大抱负,努力挖掘自身潜能,勇于向命运发出挑战。
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职业分工的确有“尊卑”之别,任劳任怨地“敬业”未必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与获得尊重。这时候,还要让职业卑贱者“敬业乐业”,不仅不太可能,而且有维护既有等级秩序之嫌。拿破仑的话也有问题:在一支部队里,元帅只能有一个,士兵却需要千千万,如果每一个士兵都不安心做士兵,都怀揣着元帅梦,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也大可怀疑。毕竟,社会所提供的“元帅”职位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大多数“士兵”想当“元帅”又当不成,人生岂不尽是一场失败?
可见,两种说法适用的语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观也有区别。如果说,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自敛的中国人生哲学,那么,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典型的西方个人本位的进取型、外向型人生观。理解。
三、合作探究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通过学生了解演讲的特点及口语的特点。
介绍演讲的基本知识【课件展示】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说理充分。
结合演讲的要求,共同探讨本文是如何体现以上这些特点的:(思路清晰;说理充分(大量引用经典、格言,是课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上节课已经分析,简单一提,重点是第一点)
(一)、针对性:
质疑研讨:有人说:“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请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谈谈这种说法的意义。
明确: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课文论述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二)、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体会口语和演讲的特色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上节课已讲)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起到咽气那一秒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第八段)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例如:“今天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第八段)
“我盼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4)设问句的使用,有利于听众的注意和思考。
如: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如何,境地如何)
怎样才能把劳作做圆满呢?(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四点原因)
四、学生谈本课收获
1、知识上,我学到了:
2、思想上,我懂得了:
五、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阅读、探究,我们对课文有了深层的理解,对人生与事业多了一些思考。希望同学们以文中所说的“敬业乐业”的精神去提升我们的学习,去实践生命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可以有学生列出板书)
语言特色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4)设问句的使用,有利于听众的注意和思考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