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清冈卓行的美学观点,理解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3、美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引导学生认识审美活动的主观性特征。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理解“残缺美”的涵义。(这是对作者美学观点的延展)
教学方法
引导研讨式
教具
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欣赏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并谈感受。
展示石膏像,学生就有一个实体感受,他的想象就会有的放矢,毕竟审美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欣赏者的主观感受是建立在客观实体的基础之上的。
2、当学生发现“断臂”这个特点时,讲述“断臂”的来历。
讲述来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来的“补臂”想象作铺垫;二是照应课文的第二段,加深学生对“偶然”的理解。
3、让学生畅想“断臂”的原始模样。
学生想象双臂模样时,所反映出的是他对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对美的一种认识和感受,这既是一次审美实践,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审美活动的主观性,但是教师不需要将此点明,在授课的尾声再进行总结,给学生一个体悟的过程。
二、研讨新课第一、二部分:
1、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说出作者对“断臂”的看法。
2、朗读课文前三段,找出作者的理由。
找理由也就是找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在理解上会有些障碍,所以化繁为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引导,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
3、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归纳作者的理由。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三、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提问: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前三段里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2、追问: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这个问题给了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可能学生的某些见解会稚嫩、不成熟,但是没有关系,这里重在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可能,可将“残缺美”的涵义适当延展。
四、研讨课文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第六段,找出作者“只能失去双臂”的看法。
在学生说过自己的想法后,来听听作者的看法,学生会对作者的理由更感兴趣
2、讨论第七段中谈到的理由,理解“手”的重要意义。
这是全文中最难理解的一个段落,原因在于语言表达上的曲折与含混,这大概出于本文是译文的缘故,所以在理解上主张不求甚解,只要能说出大致的意思即可。
五、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见解: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亮出那个或许最差的“小板凳”,但得到的却是一次开阔思维的锻炼。借此机会鼓励他们善于在生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让别人听听自己的声音。所以老师不否定任何的看法,让学生真正畅所欲言。2、学生此时能体会到审美是带有创造性和主观性的个体活动,教师只需稍加总结,强化这种认识。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2一、教学背景
本单元学习文艺学论文和随笔,教学重点应训练学生研究探讨、融会贯通深入领会文章的能力。
研究探讨,深入,也就是解决疑难,解决疑难的前提是把疑难提出来,也就是要质疑,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是学业进步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在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观点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对审美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质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遇到不懂,理解不透的地方,把疑问提出来。语言文字,有浅层意思,有深层含义。无论浅层深层,有疑而问,都是质疑。这一类质疑,需要钻研精神。另一类质疑,是在作者说法观点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新见。这一类质疑,需要怀疑和创新精神。
二、课堂实录
1、导语设计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笑话:有一对恋人,星期天去商店想购买一些艺术品装点新房,他们在店里看到了一排维纳斯像。那男的仔细地看了一遍,说:“怎么全是次品,没有一只完好的?”站在旁边的售货员听了,忍不住发笑,而那女的听到笑声,便对男的说:“看,人家笑你真笨,有便宜货不知道买。”
老师发问:同学们为什么发笑?
学生回答:这对恋人没有品味、没有艺术修养。
老师请一位学生为大家介绍维纳斯及这尊雕像的来历,其他同学可稍做补充。
2、简介维纳斯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之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以美貌著称。维纳斯雕像大约是在公元前4世纪,由希腊著名的雕刻家阿海山纳,在神话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但后来失却了。这尊雕像于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斯岛上被一个农夫发现的,因此又叫米洛斯的维纳斯。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自她被挖掘出以后,双臂就已失去,但这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以“断臂美神”闻名遐迩。长期以来,她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同学们,你们认为维纳斯美吗?那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看看他是如何看待断臂的维纳斯的。
3、概括作者基本观点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88页,用课文的原句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
学生齐答: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作者为什么认为维纳斯要秀丽迷人,就不能拥有双臂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答。
4、朗读课 ……此处隐藏12868个字……、评价性探讨。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随笔的特点;
(2)关键语句的含义。
难点:
关键语句的含义。
解决办法: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从总体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表明作者观点、感受的关键句子,提出疑难问题;然后再读课文,注意文章前后的联系,找出上下文中相照应的句子,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解疑答难,从而从更高层次上把握文章、理解内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投影———尊表现女性人体美的大理石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自读课文,针对教师提出的阅读要求,认真读书。
3、师生互相质疑解难。
4、理解一些重要的语句。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投影的大屏幕,屏幕上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尊表现女性人体美的大理石雕像,它就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断臂的维纳斯》。这尊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它于1820年被发现于爱琴岛的米洛斯岛,经过一番争夺,被法国人买走,并于1821年5月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它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爱神的身材端庄匀称,肌肤丰腴,面容美丽平静,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整个雕像既有女性的丰腴妩媚、温柔秀美,又有人类母亲的伟大庄严和慈爱,体现了充实的内在生命力和人的精神智慧。
雕像最令人惊奇的是维纳斯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们浑然完美之感。后世不少雕刻家曾设计各种方案试图复原双臂,却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因为已故千年的艺术家的构思完全无法揣测,艺术家当年的灵感永远无法复制。
本文的作者清冈卓行在观赏了维纳斯的雕像后,产生了——个奇怪的念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作者缘于何种原因有如此怪诞的想法?他借此又想表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创作观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观点,研读并深入领会关键语句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①与“预习提示”。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阅读要求: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能准确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找出疑难问题,并根据上下文内容的联系,主动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分析,互相质疑解难;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归纳总结。
2、这是一篇随笔。在随笔中,作者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见解?文章分几部分阐述作者的观点?请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中,作者阐述了自己对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看法,即“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从而表明作者关于文艺创作的观点。
按照自然的分行,文章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表明作者对断臂的维纳斯的看法,同时作者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第二部分:任何复原残臂的方案都只能是画蛇添足,因为它扼杀了人们的不尽的梦幻,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第三部分:维纳斯丧失的部位必须是胳膊,才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3、怎样理解“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句话?结合上下文试作分析。
“特殊”是指维纳斯失去双臂有了残缺反而赢得赞美、歌颂,“普遍”是指作者由此悟出的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说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美丽的臂膊,却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4、怎样理解维纳斯“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
作者认为,胳膊,确切地说是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象征意义,是人同世界、同他人、同自己进行干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所以维纳斯丧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无数种交涉方式的梦幻曲,才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5、怎样理解文章第一段中“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人化地烘托着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创作观点是什么?
“某些东西”当指美术作品的艺术效果,是否唤起了人们的审美体验,是否带给人特殊的气氛、感受,是否带给人想象或再度创作的余地。就断臂的维纳斯来说,正是那失去了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由文章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艺术作品在反映创作者审美情趣的同时,应留有空白,留给欣赏者以补充、想象的空间,让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进行二度创作,这样才能使艺术作品与欣赏者达到完美和谐统一的境界,带给人审美的愉悦。
6、由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随笔这种文体具有怎样的特点?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作者往往不刻意为文,大多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实有所得、确有所感,提笔随手而写。它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或借景抒情,或夹叙夹议,或谈古论今,或记风土人情,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
(四)总结、扩展
[总结]
断臂维纳斯代表了古希腊雕像艺术的最高成就。自从她二度出生以来,一代代人的文字记录数不胜数。清冈卓行独辟蹊径,两眼凝视着“虚无”,放任想象,挥洒笔墨,准确而酣畅地阐释了维纳斯独具的“缺憾美”,给了我们醇浓的艺术享受,他让我们学会了欣赏美和表现美。让我们带着这种美感去憧憬美好的未来吧。
[扩展]
拓宽思路,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1、屏幕出示思考题,引发同学跳出作品本身去思考,要求有个人见解。
题目: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教师启发:假如去商店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里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复原的,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出示实物石膏像或图片,甚至录像资料。)
本项训练意图,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精神,答同意的,要涉及拟人手法的妙用。必要时教师点拨一下;答不同意的,教师要鼓励挑战书本的精神。
2、学生畅谈“你心中的维纳斯”,或者谈自己了解的关于维纳斯的故事。
训练意图:唤起学生心中的美感,陶冶他们美的性情,丰富加深对作品的认同和理解,锻炼语言表述能力。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2、课外选读清冈卓行的作品或其他随笔。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