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7 07:01:25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倔强、疲惫、口吻”等词语。

3、抓住关键词语,通过自主读书、感悟,体会小红军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让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

二、解题:什么叫“倔强”?老师简介陈赓。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要想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小红军的,请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生字要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1)问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按小节朗读课文,学生互评并正音。

3、老师范读课文,请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

4、默读一遍课文,用笔圈画、批注,留下思考的痕迹。

(设计说明:如于永正老师所说,初读要强化,要求要到位,训练要严格,不放过任何一处错误。把课文读正确、流畅是其他教学流程的基础,本环节师生共读了四遍课文。)

四、解读陈赓——从配角入手

1、课件出示:“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2、多读两遍这个句子,你对哪些词语有话要说?

(学生可能会对“终于”、“只好”等比较关注。)

3、“终于”说明了什么?(陈赓经过很多次的努力。)

4、我们来看看陈赓是怎样帮助小红军的?默读3—9节,同桌讨论。

5、汇报:三次想帮小红军,

板书:骑马 同行 给青稞面

6、其实陈赓自己的情况也不好,从哪里可以知道?自由读第二节。

7、学生汇报。引导抓住关键词:疲惫。问:他为什么会那么疲惫?“荒无人烟”意味着什么?你怎么理解“忍饥挨饿”?

指导看图,感受陈赓清瘦虚弱的形象。

小结:陈赓自己已经非常疲惫,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小红军,这可以看出什么?板书:关心战士。

(设计说明:通过先解读陈赓的形象,既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又为学习小红军埋下了伏笔,让学生对小红军有一种情感上的期待。)

五、细究小红军——体会“倔强”

1、为什么陈赓第一眼看到小红军就想帮助他?课件出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一段话。多读几遍,说说你的感觉。

(通过不断的自主读书,引导学生体会小红军自己已经极度虚弱疲惫了。)

2、即使如此,小红军也没有接受一次陈赓的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红军是怎样一次次说服陈赓的。

3、自由读4—6节,说说小红军是怎样告诉陈赓他不需要骑马的。先自己读课文,然后同桌讨论。

(学生可能会抓住“满不在乎”、“笑”、“挺”等词语进行讨论,先让学生充分地说,老师顺势进行指导。)

(1)、什么叫“满不在乎”?他不在乎什么?(2)、他盯着陈赓,可能心里会怎么想?(他年纪那么“大”,身体又那么虚弱,我更年轻,一定可以挨过去的。)(3)、他为什么笑?(4)、为什么要做一个比赛的姿势?

板书:不在乎、笑、挺

4、有感情朗读4—6节,体会小红军的内心。

5、老师与学生分角色朗读7,8两节,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要读出无奈的语气来让学生体会。)问:既然要等同伴,那意味着什么?板书:等同伴

6、小红军又是如何拒绝青稞面的?指名读第10节。指导:小红军会怎么想?所以他是怎么做的?

板书:拉、拍、鼓鼓的

7、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可以充分一些。

(设计说明:这一部分紧扣细节描写,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感悟,深入小红军的内心世界,学生将会经受一种精神的洗礼。)

六、感悟“明白”——升华情感

1、默读11—14节。思考:哪些地方特别让你感动?为什么?

2、汇报,“牙印”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特别让你感动?

3、想想“穷孩子”可能会是怎样的人?

4、课件出示:“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全班讨论,他明白了什么?

总结:他明白了小红军的体力早就不行了,路也走不动了,干粮早就没有了,已经处于极度饥饿、疲惫的状态,随时会有生命的危险,但小红军认为自己年轻,宁愿挨饿受冻,甚至牺牲也不愿拖累别人。

5、此时此刻,你想对小红军说些什么呢?

6、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朗读全文。

(设计说明:紧扣“牙印”和“明白”,通过深入讨论和自主发言,师生都受到了心灵的震憾。)

七、学习生字。

1、同桌互相读准生字,讨论每个生字的写法。

2、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讨论如何记住每个生字,并独立组两个词。

八、作业。

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我们也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庆祝一下。课后去准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下节课开一个“长征故事会”。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倔强的小红军》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位红军作家----陈靖写的一篇记叙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他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赞扬了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决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还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本课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开始了故事的讲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同时也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表达了人物所蕴含的感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陈赓同志曾经讲过的一件往事。第二部分(2——10自然段)写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他说服,骑上马先走,最后小红军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两层。第一层(2——10自然段),第二层(11——15自然段)。

本单元课文学习方法的训练重点是“注意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而借助上单元“注意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抓住文章的叙述的事件,体会人物的特点”学法来学习本课,并为后两课讲读课文《小兵张嘎夺枪记》、《虎门销烟》和略读课文《“0”的突破》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能在老师的点拨下独立学文。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 ……此处隐藏6842个字……破草鞋”的“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的“又青又红”,从这些特点看出小红军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已经非常虚弱、疲乏了。)

4.陈赓同志见到掉了队的小红军年龄这么小,这么疲惫,一心想帮助他。那么,陈赓想怎样帮助他?小红军“倔强”地没有接受帮助,从哪些表现看出这种“倔强”呢?

默读课文,把陈赓同志想帮助小红军的举动概括地说出来;把表现小红军“倔强”地拒绝帮助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他这样做表明什么,然后解答。

(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会儿马,并且命令他骑,还要跟他“一块儿走”,给他青稞面,结果都被小红军找理由拒绝了。)

小红军“倔强”地拒绝帮助的词语和句子,以及他这样做是为了表明什么,议论、解答后,通过下列表格归纳、小结(顺便解答“思考·练习”第3题第(1)问。)

5.最后,“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趴上马背,朝前走去。”这句话里的“终于”和“只好”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如果把“终于”和“只好”去掉,意思有什么不一样?读一读,比较一下。

(“终于”是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只好”是不得不这样的意思。用了“终于”,表明小鬼说服陈赓同志是费了周折的;用了“只好”,表明陈赓同志不管怎样想帮助小鬼,小鬼也有理由拒绝,没办法,不得不离开他。这两个词,看起来平平常常,这里用了它们,把陈赓同志一心想帮助小鬼,而小鬼又想方设法拒绝帮助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6.阅读了这一段,进一步理解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个想帮,一个不接受的感情。下面分角色朗读这一段,把感情读出来。

(三)阅读第三段,提问思考,再解答:

1.陈赓同志骑在马上朝前走去,“心情老平静不下来”。“心情老平静不下来”换个说法是什么?

(老放心不下。)

为什么放心不下呢?

(以为一个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在荒芜人烟的草地上单独行动,怎么能不出意外呢?)

2.这时,他想起一连串跟他打过交道的穷孩子,有上海的,有广州的,还有香港的,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浮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出现”?

(“浮现”是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包括接触过的人,再次在脑海里显现,换句话说就是想起来的意思。“出现”,是实在地显露出来,所以不能用。)

3.当陈赓同志不放心小鬼,于是想起一连串各地的穷孩子。这时,突然喊了一声“不对,我受骗了!”为什么想起过去一连串的穷孩子就觉得自己受骗了?

(上海、广州、香港码头,都是陈赓同志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都是积极参加革命的红小鬼。这些孩子共同特点是:不怕苦,不怕累,即使遇到牺牲的危险,也从不拖累大人。从这些孩子特点,联想到刚才的红小鬼的言行、神情,跟这些孩子是一样的。陈赓同志猛然醒悟,发现自己受骗了。)

4.于是,陈赓同志“掉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为什么要狠踢马肚子奔跑起来?

(陈赓同志意识到小鬼有因疲惫饥饿而牺牲的危险。)

5.结果,陈赓同志找到小鬼的时候,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最后牺牲在马背上。这时,“陈赓同志全明白了”,陈赓同志全明白什么了?议论后,再解答。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指的是小鬼倔强地不肯骑马,倔强地不肯和陈赓同志一起走,不肯接受陈赓同志的青稞面,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宁愿自己忍饥挨饿,甚至牺牲,也不拖累别人。)

这种宁愿自己忍饥挨饿,甚至牺牲,也不拖累别人的思想感情是一种什么高尚品质?

(是一种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6.小鬼牺牲了。陈赓同志“一把搂住他,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自己责备自己,“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一把搂住”、“狠狠”、“怎么对得起”、“小兄弟”,这几个词语反映了陈赓同志当时的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反映了陈赓同志对革命的下一代和接班人的深切爱护和关怀。这几个词语说明陈赓同志因为自己疏忽大意,没能及时救护小鬼而深深悔恨,十分悲痛。)

7.有感情地通读一遍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巩固第一课时“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读读写写“思考·练习”第4题中的“倔强”、“疲惫”、“口吻”等十一个新词,理解课文中“小红军”、“小鬼”、小家伙”、“小兄弟”等不同称呼的用意。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第一课时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检查抓课文主要内容方法的掌握。

说一说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先通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再读懂每个自然段,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最后把各段段意连起来,去掉重复的词语,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回忆本课各段段意,再说本课主要内容。指出记事的课文(如本课)也可抓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做了什么事四个要素归纳主要内容。

3.出示《夸奖红军娃》或(《小青蛙》)任选一文的段落大意,再练习归纳主要内容。顺便抓出四个要素归纳。

①《夸奖红军娃》:

第一段意:长征时,红军打下辣子口,某连二班驻扎在靠山村吴大娘家的院里。

第二段意:红小鬼天天为大娘打柴、挑水,还修补了院墙。换防时,门前贴了“打柴、挑水别忘给大娘”的条子。

第三段意:三班来了,又一个红小鬼接着为大娘打柴、挑水,又盖了鸡窝。

第四段意:部队开拔了,大娘逢人夸奖红军娃个个好。

②《小青蛙》:

第一段意:我在水沟捉住一只小青蛙。

第二段意:我把小青蛙拿回家玩起来。

第三段意:舅舅说青蛙是益虫,是“农田卫士”。

第四段意:我把小青蛙放回水沟。

(二)读写“思考·练习”第4题中的词语。巩固对“口吻”“浮现”“满不在乎”等词语的理解。用后两个词语造句。

1.“口吻”是口气的意思,课文中是指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气让小鬼骑马的。

提问:还可以说什么什么口吻?试着说一说。

(严肃的口吻、取笑的口吻、责备的口吻、温和的口吻……)

2.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注意“浮现”和“出现”的区别。读课文中的原句,再出现范句。

浮现——看着眼前这几棵小杨树,枝繁叶茂的,两年前小队植树、护树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满不在乎——小弟弟跌倒了,我赶快跑过去扶,他自己站起来,满不在乎地摇摇头,说:“姐姐,不疼,不疼!”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由读,再分角色读:先三人一组分读(一人读小红军,一人读陈赓同志,另一人读叙述语。)最后指名三人读。注意人物身份,注意随着事情的发展,感情的变化,语气也应相应变化。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