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

时间:2024-10-19 19:56:05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1

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学生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把握朗读时感情基调的变化。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复杂情感,理解文中母爱的内涵。

3.领悟文中“好好儿活”的内涵,珍惜生命,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母亲为什么总是要“我”去看花,进而理解生命的意义。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坚强成长的品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初步理解文中母爱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师:母爱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自古以来,无数人吟诵、赞颂它。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孟郊就曾写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今天,我们将学习当代文坛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来看看他对母亲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受到感染,在关注细节中加深对母爱内涵的思考,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识作者

结合教材以及相关资料,了解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生自主学习并讨论交流)

师补充: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文坛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21岁时就双腿瘫痪,又长期患病,但他一直与病魔抗争。在他特殊的人生旅途中,是他的母亲给予他“好好儿活”的动力,给予他爱的温暖,对自己的母亲,史铁生一直怀有一种特别的怀念。

2.明背景

借助相关资料,了解课文写作背景。师:看课件上史铁生说的一段话,你感受到他怎样的情感呢?

课件出示: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预设

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之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在成长中完全理解了母亲的情感……

师:正如作者所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因此当母亲离他而去后,怀念伴随他终生,所以作者选取了母亲离开人世的那个秋天的故事来抒写复杂的怀念之情。

3.理脉络

朗读课文,自主完成下列任务。

(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

(2)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预设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2段):“我”双腿瘫痪后,重病的母亲安慰“我”。

第二部分(第3—6段):母亲在准备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前,因病离开了人世。

第三部分(第7段):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我们”明白了母亲的心意,决心“好好儿活”。

设计意图在识作者、明背景的基础上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在听读中受到感染,引发思考;通过梳理叙事要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层次结构。

三、朗读悟情

1.指导朗读

(1)请四名同学分别朗读第1—2段、第3—4段、第5—6段、第7段。

(2)根据下面的朗读三级目标,评一评四个学生的朗读达到了哪个目标层级。

(以学定教,结合评价指导,重点指导几个儿化音,比如“咱娘儿俩”“好好儿活”)

课件出示:

朗读的三级目标:①正确;②流利;③有感情

(3)方法指导。

师:正确、流利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更高的要求是要有感情。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不断打磨朗读技巧。注意将上一个单元学习的外部技巧(主要是对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巩固,本单元重在练习内部技巧,学会把握“情景再现”与“感情基调”。

2.教师范读

学生听朗读并思考: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预设

深沉含蓄。

3.给例子,学方法

生齐读第1段,师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

(1)重读的词语:突然、砸碎、猛地、摔。(再现“我”暴怒无常的情景)

(2)轻读:悄悄地躲、偷偷地听、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再现母亲揪心与小心翼翼的情景)

(3)通过节奏感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文段“望着望着……(缓)我会……(急)”与“听着听着……(缓)我会……(急)”;对话时母亲劝说的话(缓),朗读“我”痛苦时的语言、动作的词语时一气呵成(急),面对“我”的暴躁绝望的言行时,母亲的行动、话语(急)。

(4)用“我”和母亲的对话语气、语调的强烈反差表现人物:母亲的语言轻柔,重读“总”(表现母亲的苦心);“我”的语言急促,重读“狠命”“捶打”“可恨”“喊” ……此处隐藏4232个字……明天。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

明确: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

3.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4.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明确:在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

(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

目标导学二:分析细节,理解标题

1.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2.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明确: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你的路还长着呢。

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被病痛压倒,要笑看人生。

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好好儿活。

3.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明确:《秋天的怀念》是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目标导学三:拓展理解

几十年后,回忆起母亲,史铁生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请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明确: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作者完全理解母亲了……

三、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揣摩合适的语气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能力目标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标

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母亲的形象。(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内容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静心聆听。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明确: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瘫痪的儿子,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无私的爱。

3.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课文写了四件事:“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

二:探究人物形象

1.文中的“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怎样?体现在哪里?

明确:脾气暴怒无常。表现为: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2.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慈爱,宽容,善良,乐观,坚强。

三:品味伟大母爱

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明确:动作、神态描写。母亲“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悄悄”写出了母亲动作之轻,怕打扰“我”,对儿子的理解,为儿子伤心,突出了母亲的细心;“偷偷”写出了母亲对“我”的不放心和关注,表现了母亲的慈爱;眼边儿“红红”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无私地关爱、呵护儿子。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动作、语言描写。“扑”“抓”“忍”三个动词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痛苦的心情,表现出母爱的坚定、执着和母子生死相依的感情。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明确:神态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已病入膏肓;“央求”表现出母亲的执着。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明确:语言描写。表现母亲要“我”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充满美好的回忆;说明了“我”答应去看菊花使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明确:心理描写。怕“我”想到自己瘫痪,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表现出母亲的细心。

三、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母亲的临终嘱托母爱伟大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