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8 00:35:04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

选择上这篇课文是因为自己被盘古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所感动,只有自己感动才能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去打动我被教的学生。

但当我拿着这篇文章反复阅读时,觉得太简单了,除了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可以渲染渲染,盘古化作了什么可以做句子训练,其他的似乎不学,学生都能掌握。这时我心中的那份感动又变得茫然了。

离家长开放的日子只有几天了,在情急之下,参阅了优秀老师的做法,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今后这样去做:

1、提炼词语,概括文本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位教师能时刻想着学生需要什么并能发现段落里藏着成语,而我这位俗人却没有敏锐的眼睛。这一定是老师反复与文本对话的所得,老师已经读到了文字背后的东西,下的功夫绝非一天,两天的事。庆幸自己也学了这一招。从学生的角度说,这样的设计既是一次积累更是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一举两得。学生的概括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我觉得孩子需要的就是我们课堂上老师要给孩子的,而这种提炼词语,概括文本的方法,就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的知识。今后在概括文本上自己应下点功夫。

2、词语的理解与朗读进行整合

我是一位注重学生朗读的老师,每堂课我总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读,或高兴或悲哀或自豪或赞叹,似乎这种读已是学生读好文章的“模板”了。而这位老师却能把词语的理解与读融合在一起,使读又有了新的解读。如学习“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这句时,让学生明白“抡”什么意思,然后再带着那份力量去读;学习“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句时,让学生明白“轻、清”的意思,明白四对反义词的意思,这样学生马上便能顿悟天地分开原来就是漫长的,读就显得水到渠成。这比教师盲目地说带上怎样的心情读效果要好。

3、积累句子就是反复出现

备课前,本以为盘古化作了什么可以做句子训练,那就是积累。没想到山外青山楼外楼,特级老师的想法总是出乎人的意料,文章的第四段是这篇文章的精华,这位老师的做法把它做成了一首诗,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为我们带来了凉爽。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为我们带来了凉爽……多样的形式使学生不觉得那是枯燥的读,那是创意。有创意的东西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同时告诉孩子学习就是积累。积累首先要把文章中美的句子化为己有,化为己有最好的办法便是创造。聪明的孩子老早就知道这就是积累的一种方法。

今天的开放我只是一场演绎,这场演绎还算成功,因为孩子的小手如林。但更让我欣喜的是进行了一场扎实的语文教学,同时也让我明白收获往往就在精心地付出。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2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引起阅读期待

课前你们预习过课文没有?那咱们上课之前轻松一下,玩个游戏,好不好?

说反义词,想到就说,看看谁的反应最快。(做反义词游戏:冷——热,天——地,上升——下降,黑暗——光明,紧张——放松,伤心——高兴。)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高兴和轻松走进课堂。

(一)播放孙悟空,哪吒图片,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他们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都是虚构的,在古代中国神话中,还有一位巨人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盘古

(二)、板书课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看着课题,你先提哪些问题?(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老师把他写上去、哦,你真会读书,你真了不起)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现在我们把词语复习一遍,指名读,同学有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倾听,看他们读得对不对。

一起读。

  二、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一)盘古创造宇宙之前宇宙到底什么样啊?赶快从书上找一找,用横线画出来。(宙之前,宇宙是混沌一片的。)

什么叫做混沌?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查字典。我们看看字典上对创造是怎么来理解的。自己读一读,应该选择哪个解释?

  (二)解决“盘古怎样创造宇宙?”的问题。

1.有一天盘古醒了,他是怎么创造宇宙的呢?我们先自己读读第二段,用横线画出句子。(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达斧头,朝眼前猛劈过去。)

2.你们知道什么叫抡起吗?为什么不用拿,而用抡?读读书上的语句,做做盘古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抡”字多用劲啊!从一个“抡”字上,我们就能感受到盘古在开天地的时候很用力。)?带上感受读读,读好抡。

齐读。多有决心啊,我们一起读。

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读。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5.读了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火眼金睛,一下子发现了),还有谁发现。这词组反义词把天地分开了.

6.谁给轻组个词,清(清水、清澈)我们用了组词的方法理解了词语。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连成一团,用书本的词语就是-混沌,练习上下文理解了词语了。

7.女生读上半句,用轻柔的语气;男生读下半句,用有力的声音。

师:孩子们,盘古一把斧头就分开了天地,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想到什么词儿没有?(板书:开天辟地)

  (三)天地分开后,盘古又是怎么做的,快速读第三段,用横线画出句子。

1.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盘古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

2.我们看看插图,盘古伸长手臂,仰起头,顶着天,脚使劲地蹬,我们起来坐坐他的动作。我们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盘古的动作吗?(顶天蹬地)

3一千年,两千年过去了十万八千年过去了了你觉得盘古依然坚持了一个动作,累吗?是啊,一百年过去了,生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

十万八千年过去了,生读

4.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板书坚持不懈)

(四)重点学习第四段,感悟盘古盘古的献身精神。

盘古倒下后,他把身体都奉献给了人类,用他的身体化作了万物。板书-化作万

1.重点指导个别朗读

谁愿意起来读第一句,我们认真听,倾听是一种美德。

谁来读第一句。指导读的不好的:白云悠悠,飘读得更轻一点。(再次读,慢点,师读身体部分,你读后面部分。(生齐读本句)

往下,谁读第二句。(指名女生读)指名读,雷声太 ……此处隐藏20452个字……

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意向的达成

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内容。由此,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传递、呈现就至关重要了。

张老师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成四“读”——读成一句话、读成连环画、读出真感受、读出真问题。

先来看“读成连环画”中的一个教学内容: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请同学仿照上面的句式(投影显示的句式略),将“他的(),变成了()的()”补充完整,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开始!

学生自由说,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时,老师:这排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说!注意你在说的时候也要让人感觉到很神奇,所以要注意说话时的语气。

学生这样说——

生1:他的五指,变成了壮观的五指山。

生2:他的胡须,变成了绿油油的藤条。

生3:他的头发,变成了嫩绿的柳枝。

生4:他的牙齿,变成了高大无比的山峰。

生5:他的脚指头,变成了一颗又一颗的石头。

生6:他的鼻子变成了(迟疑地)大大的山洞。

生7:他的头发,变成了一棵棵小草。

生8:他的五个指头,变成了珍贵的民族饰品。

生9:他的胡须,变成了金灿灿的丝线。

生10:他的牙齿变成了美丽的星座。

孩子们在这个句式指导下的想像性言说中,他们言说时的语气、神态与言说“结晶”说明他们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这种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这不是已经实现了一部分教学目标吗?

本课张老师又在想像朗读、对盘古诉说心理话、抓要点复述等教学内容的达成中教好地实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看来,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运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合适的、合理的“工具”,并且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这种“工具”充分地展现了理性。

教育的欢愉在于“儿童就是目的”

张老师的课给我们展示了他的教学魅力,同时也足以说明这次教学有多成功。他的教学已经向“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价值理想接近了。

人生的价值理想是多样的,上面的这一价值不是核心理想,而自由才是人生的核心价值,换句话说就是,自由是实现人生其他价值的基础,不能为了实现发展儿童语文素养这一价值,就牺牲儿童的自由。

自由是德性的基础。牺牲自由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不符合教学的伦理性。因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就是伦理性的标准。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意味着儿童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始终是自由思考、自由发言、自由交流的。如果我们已经确立好了思考的终点,比如“同学们这画面太神奇了,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去读一读一、二两个自然段,读出它的神奇,一会请同学读一读”;如果我们已经给出了言说的模式,比如“他的(),变成了()的()”;如果我们的交流态度只能是唯一的,比如生读“放眼大地:辽阔的土地,一片生机。我知道,这是盘古的肌肤”时,读得没有感动人时,老师便指出:同学们,说话的时候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那么,此情此境中学生能算比较自由吗?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意味着在教学目的上,儿童作为人的位置最高,而不是发展语文素养的为最高位置。其实,发展语文素养是为了儿童,假如为了发展语文素养,就不顾儿童的生存状态,不以儿童为指归,那么发展出来的语文素养也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养。

教学的伦理性、德性、自由,常常没有教学的意向性、交往性等特征被那样受重视,自然,它也就会成为不容易被理解和实现的一个特征了。正是因为这样,要在自己的课堂里实现教学的伦理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假若你已经选择了远方,那么就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吧!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5

在学区组织的“同研一节课”活动中,我执教了三年级《盘古开天地》一课,在与大家同研的过程中,我觉得受益匪浅,主要体会有以下两点:

1、课前一定要备学生。

第一次教学设计完成后,我到三年级二班上了一节课,结果一塌糊涂,令我手足无措,讲课的自信心及热情荡然无存。在评课时,徐主任给我很大鼓励,她告诉我,课型设计没问题,符合新的课程理念。现在,课上不下去,学生不能接受,我们应该从其他方面找找原因,是不是与教师表达不明确,学生不理解意图有关呢?静下心来,我仔细想一想,是啊,我现在教的学生已经跟了我四年了,我们早已形成默契,他们对老师的教学风格以了然于胸,有时即使一个眼神他们也能从中洞察老师的想法,长期以来,就造成了课堂上即使我不用把要求说得很明确,学生也能明白,课也能顺利地上下来。

而现在我要给我们彼此都感到陌生的三年级的孩子上课,况且他们刚刚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处于小学阶段关键的转型期,尤其是语文方面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师的授课风格都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而本次我授课的内容又偏后,孩子怎么可能那么容易接受呢?课的设计思路是对的,但在具体的问题设计上如何能与孩子的接受能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关键。例如:一开始,我就问学生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这个问题设计难度对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偏难。一下子就把学生学习的热情给压了下去,后来,我将这个问题改为:读了故事后,你都知道了什么?虽然这个问题很普通,但却如一把钥匙般,一下子打开了学生学习的思路,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自己的读书收获,很精彩,也符合现在倡导的个性化阅读的思路。后来,我将自己对学生说的每句话都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修改,把每个要求,不图快,不怕麻烦地说具体、细致,那么,再讲这一节课的时候就收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备学生同样是备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这一点,让我感触很深,当课进行不下去的时候,不要轻易抱怨学生,而是要反思自己备课过程中哪些环节没备到。

2、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在评课的时候,夏老师给的鼓励让我充满自信,提的意见也让我茅塞顿开,深受启发。夏老师提到了一点就是:课堂的每一个设计都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更多的学生带来更多的机会,即使是朗读设计,也要考虑到面向全体。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得非常优美、动人,在我进行范读之后,很多学生应该也有了读的愿望,而我这时没有让全体学生都放声尽情地朗诵一下,而是指定学生朗诵,一下子又压制了绝大部分学生的热情,仅仅是满足了少数人的情感体验。由此我想到,在指导学生朗诵时,我往往想到的是各种形式、各种花样,而忽略了设计要达到了各种目标。这使我明白,不管什么形式的设计,什么内容的设计,都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大家同研一节课让我收获不少,但一堂课下来也留下不少遗憾:课堂举手回答问题的挺多,但气氛却不够活跃、轻松;课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比较平淡,不是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本次活动将作为我挑战自己的一个新的起点,我将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