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时间:2025-04-09 02:43:25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

中国的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南北方美食数不胜数。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中餐的菜肴名称也别具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人以美好的回味。读了《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后,让我对中国的美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让我产生了想去旅行想去品尝全国美食的愿望。

回想我也曾经也去旅行过,比如北京、青岛、南京、扬州、无锡等。但是我只是吃过肥而不腻的北京烤鸭,品种齐全的青岛海鲜,香鲜味美的南京盐水鸭,原汁原味的扬州炒饭。有好多旅游地点的美食我还没有品尝到,比如说《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扬州的鉴真素鸭、文思豆腐、清炖狮子头、扬州大包子。我还都没一一品尝过。忽然觉得有点遗憾,觉得应该去尝尝那的美食才不枉旅行一次。

喜欢吃美食,也喜欢旅行,因为我喜欢那种氛围,喜欢新的环境,喜欢历史的痕迹,喜欢品尝美味的特色小吃。如果在烟雨的江南,撑着一只油纸伞,走在那雨巷,走在那白墙黛瓦的古典房屋之间,那定是另一种心情。或许还会坐上一叶小舟,走水路欣赏那江南的朦胧之美。或许还能坐在小楼上一边欣赏着朦胧的江南烟雨一边品尝着江南的特色小吃,例如翡翠烧卖、鲜肉汤包等。那该是多么的惬意呢!

中国由于历史悠久,不仅拥有烟雨的江南风景,还拥有独特的美食,我记得《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中提到了重庆的麻辣火锅,我也是个爱吃火锅的人,我喜欢火锅的味道,也喜欢吃起来酣畅淋漓的感觉。书中提到在重庆每家火锅店都有自己炒制底料的秘方,可见重庆的火锅味道多种多样。重庆的火锅不仅味道多种多样,而且菜品也是多种多样,传统的毛肚火锅以牛的毛肚为主。正宗的毛肚火锅的菜品用的几乎都是牛身上的肝、心、舌、背柳肉片、血旺、和莲白、蒜苗、葱节、豌豆尖等素菜。真想有机会去重庆品尝这等美食,会不会让人流连忘返呢?

从美味的火锅之都出来,是不是想来点清淡的食物呢!我想要是我还真想来点清淡的,例如美味的鲜笋。我去过黄山,那里有卖一种笋干的,食用前要在清水中泡上两三天,再用高压锅蒸。蒸好后即可用来食用,比如做成笋干红烧肉、老鸭笋干汤之类的。这种笋干的味道虽不如刚挖的鲜嫩,但口感也是极佳的。如果有幸去黄山旅行一定要带回来几包才好。

吃过了南方的火锅、笋干后是不是应该来点南方的主食呢!南方的烧麦口味不错,是大众喜爱的食品之一。烧卖包皮透亮,味咸椒香。糯米陷松软而不熟烂,粒粒可数。吃了南方的烧麦我才体会到,我在北方吃到的有多么不正宗,北方的烧麦馅是像小笼包馅一样,不似真正的烧麦里面是糯米。现在真想再品尝一次形如石榴,洁白晶莹,馅多皮薄,清香可口烧麦。

南方的美食数不胜数,北方的美食也不少啊!北方虽没有烟雨朦胧之感,但是有粗犷豪放之气。给我另一种感觉,如果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屋外寒风刺骨,在屋内暖洋洋的吃着东北的酸菜炖白肉,那真是爽啊!酸菜炖白肉是以酸菜和猪五花肉为主要食材的东北菜,口味酸辣,营养价值丰富,具有补肾养血、滋阴润燥之效。我家冬天也会做酸菜白肉吃,我家虽不是在东北,但是我感觉酸菜的腌制方法与东北人家的差不多,《舌尖上的中国》也说了这个酸菜的做法,让我更加坚信了这点。我家在做酸菜炖白肉时还会放入血肠,血肠是现杀猪时,用大盆装些盐水接血,然后在开水锅内稍煮凝结成血块,再将血块捣碎后灌肠,扎紧捆实即成。血肠味道浓香,油而不腻。血肠与酸菜和白肉放一起那味道别提多棒了,每次吃的时候都比较喜欢吃血肠,味道很是不错,这菜也是很下饭。

说了这么多的美食,我还没介绍我家乡的美食呢!我的家乡美食是驴肉火烧。驴肉火烧就是把熟驴肉夹到火烧里食用,火烧口感酥脆,驴肉肥而不腻,回味醇厚。驴肉火烧加羊杂汤一起食用味道再好不过,羊杂汤虽然不是我们家乡的特色美食,但是我认为做得也是极好的。真希望我家乡的美食也能上《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古时不是有句话叫“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嘛!可想而知驴肉的美味,再配上我们那酥脆的火烧真是让人吃不够啊!

我想有时间不如让我们抽出时间去旅行一下,去品尝下天下的美食,或者停下手里的工作去做一顿美味的佳肴犒劳自己一下,这样不是很好么。希望《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能出第二册,让我们更加了解天下的美食。我也希望以后再去旅行时能品尝到《舌尖上的中国》一书中提到的美食。《舌尖上的中国》一书感动我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记忆的味道!让我们一起去旅行,一起去感受舌尖上的美味吧!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

作为一个忠诚的吃货,不可能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如此火爆时无动于衷。当我屁颠屁颠流着哈喇子观看着那一种种闻所未闻色味俱佳的美味的同时,流着口水的同时还有泪水。也许我体会到了那比吃更可贵的情感……

无可否认的是,这部纪录片在“勾人馋虫”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网友们大呼“受不了”,不看《舌尖上的中国》不知道全中国竟然有那么多闻所未闻的美食:炸乳扇、炒麻食、鱼头泡饼、汆乌鱼子、黄鱼鲞;还有那些听着就口水吧嗒的菜:腊汁肉夹馍、醉湖蟹、梅菜烧肉……看完这部片子,大家的口水都止不住了!《舌尖上的中国》,讲的是天南地北的中国美食,可谓包罗万象,此片看后必然让你垂涎三尺,都说民以食为天,想要减肥的朋友们看片要三思哦!至于我,反正没hold住~~

但是,《舌尖上的中国》给人带来更多的是感动。看着冬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挖藕人吃着用自己双手挖出的藕的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想落泪,多可爱的中国!

那是一个令我记忆犹新的片段。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每隔三天,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一年中最冷的两个月,老黄可以卖出15000个黄馍馍,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上碾,揉面,发酵……每一个过程都让人感到温暖。当老黄赶着驴磨糜子时,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老黄驮着700个黄馍馍的车子上时,当老黄拼命蹬着车子赶路时,当有人买老黄的黄馍馍时,当老黄自豪地说自家的黄馍馍最好吃时,当老黄卖黄馍馍吆喝时,那笑容,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生活中,生活在繁华浮躁的城市中,久违的真诚的笑容!那从片段中流露出的人文关怀与脉脉温情,令人回味……

《舌尖上的中国》呈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用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的中国各地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舌尖上的中国》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美食纪录片,它告诉我们一个真实 ……此处隐藏13666个字……,那个时候不懂什么是生活,误把电视,干净得厕所和没有蚊虫得夜晚当成美丽得生活。幼小得年纪即被这些现代化得东西俘虏了,更可怜得是把这种俘虏还当作是一种享受。现在明白了爸爸当初得良苦用心,可是为时已晚,我这样一个没有多少在农村童年生活得人注定是一种不健全得人生。爸爸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从农村长大得他深深地明白那齐腿根深得泥土意味着什么。

我们这代人,最起码像我这样得人是无法挽回了,可是我们得下一代呢,他们连一个叫他们去农村体验生活得爸爸都没有埃我们出生在高楼间,不知道邻里得热情,也不知道泥土得芬芳,不懂得协作得精神,更不明白取舍得智慧。占有得欲望充斥着我们得大脑,自私得念头无时无刻不在摧残我们得心灵,我们还能有父辈那种背朝黄天面朝土得质朴吗,我们还可以有收获得喜悦和感恩得心吗。想起了普利策克奖得主王澍提出得质疑“再过二十年,我们还能叫我们自己中国人吗,我们周围得一切都不是中国得。”是啊,我们甚至抛弃了养育我们千年得土地。钢铁怪兽得牢笼里得你我甚至已全然没有勇气去找寻我们自己本来得面貌。

一个怀揣设计大师梦想得我还在学生阶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并尝试去寻找答案。

全剧得结尾说得好:“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得人自然而又真切得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人得伟大和智慧。苦难是一种磨练,是上苍得馈赠,而收获更是一种喜悦,是自然得礼物。

最后一集得张桂春留给我很深得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种答案。生活在高楼大厦中我们真得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得本真了吗。自然总是无私得,只要你愿意投入她得怀抱,他必然会敞开她得胸怀给你最温暖得拥抱。

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写过得一句话:“如果说土地是母亲得话,那么中华民族就是集体恋母得民族,男性坚强得外壳里是一颗温柔而善良得心。”我们得血脉里流淌着这样性格,只要我们愿意去拾回,就会有属于我们得明天。哀莫大于心死,我激励自己前行。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热播当中,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该片以美食为切入点,透过纪录片影像进行一次中国饮食文化全景式、深层次地人文解读,影片以“中华美食”为路径,展示了中国辽阔地域的风土人情,将镜头对准中国社会的普通民众,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勤劳,热情和追求。不仅仅拍摄一流,让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让人得到了味觉上的享受。**、味诱,诱得心灵驿动。

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美食文化重新被人们审视.在此基础,导演把笔触更多地运用在了美食背后的故事讲述和情感酝酿上,“触动灵魂”,口水和泪水齐飞,让女子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的感悟。人文情怀愈加升华乡愁成为渲染的主题,餐桌上的美食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透过美食,在精神上有滋有味地认知、古老的东方国度,五千年的人文深厚的底蕴。让女子为之而自豪。

美食家蔡澜说;爱吃东西的人,多数不是什么坏人。他们拼命追求美食,没有时间去害人。大笑姑婆兼馋嘴,是完美的结合,这种女人多多益善,想来,女子能够挤身其中的一员,笑谈一下。因为自己也是一个吃货。一个完整的女人,就应是既会穿优雅的高跟鞋,又能够脚踏平底鞋在泥土地上接地气而生活。既就应在工作中挽起袖口,懂得自我奋斗的价值,又懂得适当的转换身份,轻盈的走入家庭-----杨澜《一问一世界》里如此睿智的回答。说得极是。:

林语语曾说;‘我们的身体都有一个饕餮精神的人,无可无不可,是人吃的东西女子都吃,越没吃过的越想尝尝,几乎如俗语所说;天上飞禽不吃风筝,地上走兽不吃板凳,不食人间烟火才算高洁么?恐是无人能做到吧!只有传说中去寻觅了。

男人不可下厨房,这种颇旧的思想,很让人费解,在女子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无论男人或女人,基本都必需会一个人生活,至少要会为自己准备简单的饭菜,打扫房间,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的话,启算是一个正常人呢?对一个会做饭的男子在女子眼中是会加分的,在我看来,锅碗瓢盆里碰撞交织的才是最朴实的生活,点起炉火,端起碗筷,里面传达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爱。人生如做菜,做菜也如人生,一盘菜好不好吃,不只是量要足,火候要到,用心烹饪才是关键。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自小就喜欢喝鸡汤,自打离开老家。妈妈炖鸡汤,总抱怨汤肉不如当年鲜美,那时愚钝,不明白好与不好,鲜与不鲜差距何在,心想大概是“一代不如一代论吧”,此刻才大概明白了些。

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只要对自然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无不如此。厨房里没有秘密,注满了爱的就是珍贵佳肴。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鲜,色香味俱全,味与形色兼顾,正是中国人的饮食哲学。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祖先的智慧,心觉和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人生特有的感知。

寻常的衣食住行中,传统日复一日地延续。对于扬州人来说,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泡澡水包皮。如果在听一场评话,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天,就像那些动人的故事,听过千遍也不厌倦,女子十分赞赏这种生活方式,在快节奏的压力中,还能有这种慢生活。惬意的栖居。不失本真。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看的不仅仅仅是中国的美食,还有中国的文化习俗.美味的不只是食物,还有背后有关食物的情感与故事,每一种食物背后的来源与创造,无不透露出中国千万种美食的博大精深“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精髓,食物恰如其分的融入中国人的勤劳勇敢重视亲情的美德。舌尖上的正能量,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在美食中感受到爱的味道!

忆苦思甜,一所幼儿园里,老师问小朋友;你们明白吃的大米是哪里来的吗?一个小朋友奶声奶气的回答。老师,我明白,是从超市里买来的。一笑,无言。孙子孙女都上小学了,但是,在当今社会,还有多少爷爷奶奶在追着给他们的宝贝喂饭。这就是安逸的生活所教育出来的孩子么?苦不苦,三年困难时期,对饥饿的人来说,所有的快乐都于食物相关,鸟为食亡,人也一样,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人们尝遍了百草百虫,为扩充人类的食谱作出了贡献。

《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爱上“那一个个采摘者、种植者、打捞者,以及持守传统制作工艺的烹饪者”,用那些我们熟知未知的食材,传达了有关于记忆的共同属性,击中的不是个体,而是所有人心。

从今以后,这世界有你,有我,一米一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当知自然厚藏,万勿浪费。感恩生活。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